- 米氏叶吻银鲛
- Callorhinchus milii
- 大象鱼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软骨鱼纲
- 全头亚纲
- 银鲛目
- 叶吻银鲛科
- 叶吻银鲛属
- 米氏叶吻银鲛
- 无
- Bory de Saint-Vincent,1823
- Australian Ghost Shark、Elephant Fish
- (IUCN)2015年 ver 3.1——无危(LC)
- Callorhynchus tasmanius Richardson 1840
- Callorhynchus australis Owen 1854
- Callorhynchus dasycaudatus Colenso 1879
动物学史
大约4亿年前,这个不寻常的“银鲛”家族起源于鲨鱼。米氏叶吻银鲛(Callorhinchus milii)最初由博里·圣文森特(Bory de Saint-Vincent)于1823年描述。该物种名字有很多拼写错误,包括Callorhynchus milii,Callorhynchus milli和Callorhynchus millii。关于该鱼的外观,属名Callorhinchus源自希腊语“ kalos,kallos”(意为美丽)和希腊语“ rhyngchos”(意为口鼻)。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米氏叶吻银鲛栖息于温带凉爽的大陆架上,深度至少为200米。鼻子上的棒状突起用来寻找猎物。末端覆盖着毛孔,可以感知运动和微弱的电场。主要以贝类和软体动物为食。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雄性在2-3岁时成熟,总长度为50厘米,而雌性在4-6岁时成熟,总长度为70厘米。据报道,它在春季月份会迁移到河口和近岸海湾以进行交配。卵生。两个角质卵子在春季被释放到浅水中的沙质或泥质底部。卵团长25厘米,宽10厘米,呈金黄色。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胚胎仍留在仅以卵黄为食的卵壳中。卵壳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雌性首次释放时的金黄色到孵化前的棕色和黑色。当幼鱼孵化时,它们的长度约为15厘米。随着它们的生长,它们将从浅水育苗区移至深水区。寿命大约为15年。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米氏叶吻银鲛在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附近的大陆架上被商业捕获。它经常作为银喇叭鱼或白鱼片出售,并用于“鱼和薯条”。该物种是非针对性的,通常在红色鳕鱼和比目鱼渔业中捕获。但是,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海岸,近海船只仍然有定向捕捞米氏叶吻银鲛。在新西兰周围的水域中,捕捞量可能接近1000吨,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澳大利亚。它也是纳塔胡毛利人部落非常珍视的消费品。在前欧洲时代,米氏叶吻银鲛在夏季被网住,然后晒干并储存在海带袋中。纳塔胡地区仍将其作为目标,超过80%的新西兰渔获量是在纳塔胡地区的水域捕获的。
物种危害
米氏叶吻银鲛的长脊柱位于第一条背鳍的前面,用于抵御潜在的掠食者。人类在处理这条鱼时应格外小心,以免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