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垂冠冢雉(学名:Aepypodius arfakianus):体长46厘米,体重1200-1600克。体大如鸡;嘴呈圆锥状;头部大多无羽,皮肤裸露,现青灰色;雌雄羽色相近,以黑褐色为主;趾强大。
营巢习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有腐植质的堆积中、沙土上和火山灰上,借自然热力进行孵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 肉垂冠冢雉
- Aepypodius arfakianus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今鸟亚纲
- 鸡形目
- 冢雉科
- 冠冢雉属
- 肉垂冠冢雉
- Salvadori, 1877
- Wattled Brush-turkey
- Wattled Brushturkey
物种特性
肉垂冠冢雉体长46厘米,体重1200-1600克。体大如鸡;嘴呈圆锥状;头部大多无羽,皮肤裸露,现青灰色;雌雄羽色相近,以黑褐色为主;趾强大。营巢习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有腐植质的堆积中、沙土上和火山灰上,借自然热力进行孵化,故名。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同属物种
冢雉科Megapodiidae有7属20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
西亚。体大如鸡;嘴呈圆锥状;头部大多无羽,皮肤裸露,现黄或红色;雌雄羽色相近,均以黑褐色为主;趾强大。营巢习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有腐植质的堆积中、沙土上和火山灰上,借自然热力进行孵化,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