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哺乳动物 > 披毛目
披毛目
侏食蚁兽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2

侏食蚁兽(学名:Cyclopes didactylus):是哺乳纲、披毛目、侏食蚁兽科的单科物种。头体长15-35厘米,尾长16-30厘米;体重小于400克。体毛软密,呈金褐色,口鼻部较短,尾能卷曲,前爪上有两个大爪。身体和四肢的颜色范围从灰色到黄色,背侧、胸骨或腹侧条纹较暗,某些物种的肢体颜色较浅。这些动物有一条大而无毛的尾巴,并且很有弹性,尾巴可以承担其整个身体的重量,侏食蚁兽可以完全支撑在其上,用于活动、捕获食物和附着在树枝上。前腿有两个长爪(第二和第三个脚趾),而后腿有四个爪。

侏食蚁兽.png


该物种生长在海拔0-1,500米之间,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生境中。是夜行性的树栖动物。主要以树栖蚂蚁及其幼虫为食,偶尔也会消耗其他昆虫。分布从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岛除外),穿过中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到厄瓜多尔南部和安第斯山脉以东,到巴西和玻利维亚,也分布于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


中文名
侏食蚁兽
拉丁学名
Cyclopes didactyl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亚    纲
真兽亚纲
披毛目
亚    目
蠕舌亚目
侏食蚁兽科
侏食蚁兽属
侏食蚁兽
亚    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同义学名1
Cyclopes didactylus didactylus Linnaeus, 1758
同义学名2
Cyclopes didactylus melini Lönnberg, 1928
同义学名3
Myrmecophaga didactyla Linnaeus, 1758
同义学名4
Myrmecophaga monodactyla Kerr, 1792
同义学名5
Myrmecophaga unicolor Desmarest, 1822
英文名称
Silky Anteater, Pygmy Anteater



























形态特征

侏食蚁兽与食蚁兽科家族的成员不同,有64条染色体。与大型食蚁兽相比,它们体型更小,头体长15-23、35(东北亚群)厘米,尾长16-30厘米;体重小于400克。体毛软密,呈金褐色,口鼻部较短,尾能卷曲,前爪上有两个大爪。身体和四肢的颜色范围从灰色到黄色,背侧、胸骨或腹侧条纹较暗,某些物种的肢体颜色较浅。生活在南美的侏食蚁兽背腹呈银灰色,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中的背部巧克力条纹最暗,头部毛发又长又浓密,带有银色光泽。它们的体毛不长,但是很浓密,颜色浅,在美国南部发现的个体略带淡黄色,带灰色的部分和深色的条纹,尽管由于其特征而易于识别,但很少见在自然界中是一种隐性物种,这意味着它的皮毛颜色与树梢上的叶子和树干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了迷彩。这些动物的下体(腹侧)有一条大而无毛的尾巴,并且很有弹性,尾巴可以承担其整个身体的重量,侏食蚁兽可以完全支撑在其上,用于活动、捕获食物和附着在树枝上。前腿有两个长爪(第二和第三个脚趾),而后腿有四个爪。
侏食蚁兽白天躺在树荫下的藤蔓或树冠中,进入静止姿势的方式如下:后脚支上获得牢固的握持,身体向前并向下弯曲,直到鼻子和所有的四只脚并拢。然后长而有力的尾巴弯曲成弓形,敏感的裸露的粉红色小鼻子被安全地埋入尾巴和脚之间形成一个小杯子,前脚被压在一起,使这些四肢的弯曲双爪紧贴在足突上方,从而有效地遮盖了身体的所有脆弱部分。

栖息环境


分布海拔高度0-1500米。 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生境中,这些生境覆盖着茂密而丰富的树木,包括高和中型的常绿雨林、半落叶森林、高山阔叶森林、红树林、次生森林,甚至在可可树丛和车前草等农业生态系统中也有发现。
这种夜间活动的森林树栖食蚁兽的分布范围不一,西部种群的生活区域从中美洲到南美洲,东部种群在巴西的大西洋雨林中。
栖息在吉贝树上,吉贝树上有大的豆荚,其中含有许多丝质的银色纤维。这对这种小型食蚁兽而言是极好的伪装,因为荚果的光泽和侏食蚁兽的丝般毛皮几乎是相同的。侏食蚁兽需要这种保护,因为它们的天敌都是食肉动物,包括美洲角雕,南美鵟和眼镜鸮......,所有这些动物的视野都很好。


生活习性

成年侏食蚁兽单独生活,雄性为地域性的动物,雄性的领地可以包括3-4个雌性的领地,雄性的生活区为5公顷,雌性的生活区为2.8公顷。雌性的居所范围彼此不重叠,但会与雄性的重叠。
侏食蚁兽的生活习性与大型食蚁兽不同,它们是夜行性的树栖动物,白天,它们盘绕在地面上的葡萄藤或树枝上,高度为2-10米,几乎永远不会下降到地面。该物种移动缓慢,有记录在8天的时间里,侏食蚁兽平均移动了43米(每天移动范围为15-57米)。在巴罗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上,人工饲养的的侏食蚁兽在夜间每天移动30米。它们通常不是进攻性动物。 在防御中,侏食蚁兽站立在后腿上,用后脚和尾巴抓住树枝。 然后,将其前额贴近面部,并用大爪子快速打击。
主要以树栖蚂蚁及其幼虫为食,偶尔也会消耗其他昆虫,例如小甲虫。平均每天要吃掉100-8000只蚂蚁。在树梢间觅食,并以其长而粘的舌头入侵蚂蚁巢。
大型食蚁兽一般采用独特的挖掘方式,侏食蚁兽似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类似的运动,因为它会利用其前肢,特别是大爪刺穿树枝。食蚁兽都具有独特的前肢姿势,包括手腕的垂直位置和弯曲指骨传递地面反作用力,接近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指关节行走”。

分布范围

原产地:伯利兹、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巴西(伯南布哥州、帕拉伊巴州、帕拉州、马托格罗索州、马拉尼昂州、亚马逊州、阿马帕州、阿拉戈斯州、托坎丁斯、罗赖马,朗多尼亚州,北里奥格兰德州)、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 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 墨西哥(坎佩切、恰帕斯州、瓦哈卡州、塔巴斯科州、韦拉克鲁斯州)、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繁殖方式

侏食蚁兽每年通常在9-10月间繁殖。的妊娠期在120-150天之间。母兽每胎产下一个单仔,将其放在树干的洞里,这是由干树叶铺就的巢。幼仔由父母双方共同抚养,父母双方都通过反哺半消化的昆虫来喂养幼仔,以供其食用。而雄性有时会背着幼仔。

该物种一年内可能两次怀孕。当幼仔的体重大约占母亲的三分之一时,就会消耗一些固体食物,而当体重长到大约占母亲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时,就会开始断奶。新生儿有皮毛。 母亲每晚出去觅食时,会将其后代留在巢中约8小时。

亚种分化

侏食蚁兽(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侏食蚁兽指名亚种
Cyclopes didactylus didactylus
Linnaeus, 1758
2
侏食蚁兽梅林亚种
Cyclopes didactylus melini
Lönnberg, 1928


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梅林亚种”定义为“巴西东北部亚群”(Northeastern Brazil subpopulation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指名亚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3年 ver 3.1——无危(LC)。
梅林亚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3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种群现状

尽管在侏食蚁兽生活的地区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但侏食蚁兽在亚马逊河流域仍很普遍,这种小型食蚁兽的生存没有重大威胁。在某些地区,尽管通常在人工饲养中不能长期存活,但仍被当作宠物饲养并保存下来。
在巴西的东北海岸,有一群侏食蚁兽。由于它们与主要的种群隔离,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单独评估。
对野生侏食蚁兽种群了解甚少。 在特立尼达岛的红树林沼泽中,种群密度估计为4.62-5.50个/平方公里(Bhagratty等人,2013)。





上一篇:三趾树懒
下一篇:小食蚁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