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鳉科是淡水域及河口域小型肉食性鱼类。胎生。雄鱼的个体较雌鱼小,其臀鳍呈细长的交接器;而雌鱼个体较大,臀鳍端部呈扇形,因此,雌雄的外形差异较明显,易区别。
原产于非洲及美国东部至南美洲之淡水域或河口域的胎鱂,已经由人工培育衍生出多样的品系,广泛分布于许多国家。全球共3亚科30属约293种,台湾经人工引进而在野外已见族群者,纪录1亚科2属2种。
本科鱼体形小巧玲珑,活泼多姿多彩、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养鱼爱好者的入门级鱼类。代表品种有月光鱼、孔雀鱼、摩利鱼、剑尾鱼等。食蚊鱼被人们利用来扑灭疟蚊,因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 胎鳉科
- Poeciliidae
- 花鳉科、胎生鳉科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硬骨鱼纲
- 鳉形目
- 原产于非洲及美国东部至南美洲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顶部宽而扁平,头长短于尾柄长。吻宽短。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间隔宽平。口小,前上位。齿细小。体被圆鳞。臀鳍稍大于背鳍,雄鱼第三至五鳍条延长输精器。尾鳍圆形。
生态习性
小型淡水鱼类。卵胎生鱼类,繁殖非常容易。适应能力超强,对水质要求不高,水温在18℃-24℃之间有时到了13℃还能生存。剑尾鱼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习性,那就是它的雌性鱼会转化为雄性剑尾鱼,同时出生的剑尾鱼在达到性成熟时,雌性都多于雄性,但在它们生长过程中,一些雌性鱼会长出剑尾和雄性生殖器,有时生育过的雌鱼也会变性。本科鱼还是水草缸中重要的角色。
栖息环境
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只有少数几种生活在咸水中。
分布范围
原产于非洲及美国东部至南美洲之淡水域或河口域。我国只有食蚊鱼1属。原产北美,曾被移殖到亚洲以消灭蚊虫,特别是疟蚊。据记载,1935年被引入我国沪杭一带。现东南各省区均有分布。
下属分类
包括3亚科30余属约293种。花鳉科本来只在美洲大陆上出现说明这个科是一个比较新的科,是在美洲大陆与其它大陆分隔后才形成的。主要四个属有孔雀鱼属、玛丽鱼属、食蚊鱼属、剑鱼属。本科在我国只有食蚊鱼1属,原产北美,为引进种类。
代表种属
食蚊鱼属 Gambusia Poey,1854
体中等长,雌性成鱼体,雄鱼小于雌鱼。吻不突出。眼中大,正常。口中大。下颌突出。齿骨固接。两颌具齿带。齿尖,不能活动。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圆鳞,纵列鳞26-35。无侧线。背鳍短,具6-10鳍条,起点后于臀鳍起点。臀鳍短,具7-11鳍条,雄鱼前部鳍条特化成剑状输精器。胸鳍中侧位。腹鳍小,腹位。尾鳍后缘圆形。卵胎生。小型淡水鱼类。分布于中美洲和美国南部。
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 ( Baird et girard),1853
地方名:柳条鱼
体延长,侧扁。雄鱼体细长;雌鱼胸腹缘圆突,尾柄狭长。头中大,锥形,顶部宽而平直。吻宽短,略小于眼径。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间隔宽平,稍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近眼前缘。口小,前上位。无须。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齿细小。月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相连。鳃耙细小。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1个,基部很短,始于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稍大于背鳍,雄鱼第三至第五鳍条延长成输精器。胸鳍发达,中侧位,鳍条末端伸越腹鳍基后方。腹鳍小。尾鳍宽大,后缘圆。体上侧部青灰色,下侧部及腹部灰白色。体背自头顶到背鳍前方有一黑色条纹。偶鳍白色,背鳍和尾鳍有2行平行黑点。原产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因善于捕食蚊的幼虫孑孓,且能消灭疟疾和黄热病源的传播,故被广泛移植到世界各国。 喜生活于水清的池塘等静水或缓流水体的表层。 卵胎生,繁殖期为3-11月,每胎30-50尾,最适水温18-30℃,一年可繁殖3-7次。仔鱼出母体即可活泼游泳,一般长约5mm,成鱼最大约50m,雄鱼尤小。 无食用价值,但为蚊虫的天敌,吞食孑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