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鱼类 > 鲈形目
鲈形目
双带黄鲈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7

双带鲈,Diploprion bifasciatum (Cuvier, 1828),鲈形目鮨科黄鲈属的一种鱼类。体延长而侧,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0-2.4倍。头背部几乎斜直;眶间区平坦。吻略钝圆。上颌骨末端延伸至眼之下方;上下颌、腭骨及锄骨均具齿。前鳃盖后缘锯齿状。鳃耙数9-10+19-22。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80-88;纵列鳞数100-110。背鳍连续,硬棘部低,有硬棘VIII枚,软条13-16;臀鳍硬棘II枚,软条12-13;腹鳍腹位,末端伸达臀鳍前缘;胸鳍短于后头部,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尾鳍圆形。体前半部淡黄色,后半部黄色,体侧有两条暗灰色宽横带,其中一条在头部,另一条在体中部。除背鳍硬棘部暗色,腹鳍具黑缘外,各鳍为黄色。幼鱼的背鳍第二及第三棘特别延长呈丝状。

双带黄鲈.jpg


中文学名
双带黄鲈
拉丁学名
Diploprion bifasciatum (Cuvier, 1828)
别    称
双带鲈、皇帝鱼、火烧腰、拆西仔、酸监仔、虱梅鱼、涎鱼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亚    纲
辐鳍亚纲
鲈形目
亚    目
鲈亚目
鮨科
黄鲈属
双带黄鲈



















习性

生活于1~100米海域,白天多在礁沙混合区的交界处活动,成鱼常躲藏于礁石阴暗面或洞穴中。泳速慢,常以头部侧偏的泳姿游泳。生性机警,受惊吓时体表会分泌有毒的黑鲈素黏液来自卫。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主要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之洞穴或缝隙中,白天会在礁区外围的砂泥地上活动。以鱼及甲壳类为食。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海域。

附记

双带鲈是小型鱼类,体表能分泌具黑鲈素(grammistin)之粘性毒液,不可食,但具观赏价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由马尔地夫至巴布新几内亚,北至日本,南至澳洲。

上一篇:花鲈
下一篇:黄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