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鹰鹃(学名:Hierococcyx fugax):成鸟羽色和外观与鹰鹃相似,但体型要小很多。体长28-30厘米。头和颈侧灰色,眼先近白色。上体和两翅表面淡灰褐色;尾上覆羽较暗,具宽阔的次端斑和窄的近灰白色或棕白色端斑。颏暗灰色至近黑色,有一灰白色髭纹。其余下体白色。喉、胸具栗色和暗灰色纵纹,下胸及腹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
多单独活动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或山地灌木林中,性隐蔽,不易发现。喜在高树上呜叫,叫声似“zhi-wi,zhi-wi”,其声尖锐而轻,反复鸣叫十数次方停歇一次。以昆虫,尤其是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食物,也吃少量野果。分布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
注:马来鹰鹃曾经归属于杜鹃属(Cuculus),中文名称“棕腹杜鹃”,2014年由IUCN重新分类,归属鹰鹃属(Hierococcyx)。
- 马来鹰鹃
- Hierococcyx fugax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今鸟亚纲
- 鹃形目
- 杜鹃科
- 鹰鹃属
- 马来鹰鹃
- Horsfield, 1821
- Malay Hawk-cuckoo
形态特征
马来鹰鹃成鸟羽色和外观与鹰鹃相似,但体型要小很多。体长28-30厘米。头和颈侧灰色,眼先近白色。上体和两翅表面淡灰褐色;尾上覆羽较暗,具宽阔的次端斑和窄的近灰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尾灰褐色,具五道暗褐色和三道淡灰棕色带斑,尾基部还在覆羽下隐掩着一条白常单独活动,色带斑,初级飞羽内侧具多道白色横斑。颏暗灰色至近黑色,有一灰白色髭纹。其余下体白色。喉、胸具栗色和暗灰色纵纹,下胸及腹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
亚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暗灰;耳羽、颊部淡灰色;上体余部暗灰褐,具暗红褐色羽端;尾羽具黑褐和灰褐色相间的横斑,端部渲染红棕色;两翅表面具暗红褐色的模糊横斑;飞羽内翈具浅棕白色齿状横斑。颏、喉白色略染橙棕色并具黑色羽干纹;胸、腹近白,具暗褐色粗著羽干纹,其外缘以较多的棕色;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最长尾下覆羽中部具两道模糊的黑褐色横斑。
虹膜橙色至朱红色,眼周黄色;上嘴角黑,基部和下嘴端部淡角绿色;脚鲜黄色。
生活习性
多单独活动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或山地灌木林中,性隐蔽,不易发现。喜在高树上呜叫,叫声似“zhi--wi,zhi-wi”,其声尖锐而轻,反复鸣叫十数次方停歇一次。以昆虫,尤其是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食物,也吃少量野果。在喜马拉雅山区,卵主要产于鹟鸟类和短翅鸫的巢中。 栖息地高度海拔500-1200m。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达鲁萨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