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飞到繁殖地,择偶交配后,在四面环水的草墩、芦苇丛或在地面营巢。黑颈鹤的繁殖地比较分散,主要在中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泽地带,那里空气稀薄,人烟稀少,气候寒冷,5-6月时的气温有时还在零下12℃左右。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在3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配对和求偶。求偶时亦伴随着跳舞和共鸣,雌雄鹤头颈伸向前方,并发出‘ge-ge-ge’的叫声,彼此呼应,一前一后的相伴行走。然后雌鸟半展两翅,脚腿微曲,同时发出‘duo-duo-duo-’的叫声,雄鸟亦跟着对鸣,同时从后面跃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通常营巢于四周环水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芦苇丛中,与其他鹤类不同之处是黑颈鹤在产卵前无营巢期,而是先产卵,后营巢。巢简陋平坦,就近用薹草(Carex sp.)、三棱草(Bolboschoenus maritimus)、莎草(Cyperus sp.)、针蔺(Eleocharis sp.)、藨草(Scirpus sp.)和其他干枯的水草筑成。巢甚简陋,主要由就近收集的枯草构成,外径86-90厘米,内径40-43厘米,高10-13厘米,深4-5厘米。
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亦有产1枚卵的。卵为椭圆形,暗绿色、淡绿色或橄榄灰色,其上密被褐色或棕褐色斑,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102-108毫米×61-63毫米,重209-234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卵期30-3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当日即能行走。由于雏鹤天生好斗殴,3天内的成活率只有60%,直到43日龄之后,斗殴行为方才消失。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1997。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
种群现状
环境破坏
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栖息地破坏、丧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颈鹤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养鱼、灌溉、建坝和扩大耕地,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在中国若尔盖开沟排水改造沼泽已达140000平方千米;在青海湖、鄂陵湖一带修筑公路、建立渔场,人的活动十分频繁;云南大山包、长海子等地农民把沼泽中的草垡(海泥炭)挖去作燃料;这些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使沼泽遭到严重破坏。西藏中南部的黑颈鹤已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由于引进技术,农民由种植传统的大麦、春小麦和蚕豆,改种高产的冬小麦,当冬季冬小麦还未出芽时,黑颈鹤找不到食物;而且有些地方由传统的初春犁田改为秋季耕田,以控制杂草和害虫滋生并使土壤升温,这就使农田中的大麦和春小麦落穗及其他残留物大为减少。在云南东北部和草海,由于缺少食物,黑颈鹤延长了吃草根的时间,并常在农田中啄食荞麦、萝卜和马铃薯,这使当地农民痛恨黑颈鹤损坏庄稼。
人为猎杀
黑颈鹤生存的环境还存在大量使用农药灭鼠灭虫、非法猎杀和捡拾鸟卵等现象。黑颈鹤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将黑颈鹤去毛、内脏,取骨晒干,可治小便不利,因此被利用,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在青海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黑颈鹤的繁殖地,当地农民常把黑颈鹤的卵捡走。
物种数量
1984年1月在草海统计319只,其中成体116只占36.4%,亚成体150只占47%,幼体53只占16.6%,这表明每对成年鹤每年平均只能抚育成活1只幼鹤;1990年冬季在拉萨河上游观察269只黑颈鹤,其中幼鹤仅占总数的7.8%,说明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后,幼鹤存活率明显偏低。
黑颈鹤在中国的种群数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知有700-800只,此后由于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已知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有4277只,至2002年初已知在云贵高原越冬的黑颈鹤有3261多只,这使黑颈鹤的总数达到7538只。据1992年冬季的数量统计,在中国见到的数量为1268只,2002年后又在云南昭通等地发现了较大的越冬群体,数量已超过1500只。估计到2011年止全世界总的数量约有1万只。
保护措施
在整个黑颈鹤分布的范围内协调该物种的工作,包括范围广泛,分享有关威胁和保护响应的信息,以及增加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等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停止沼泽排水和使用杀虫剂和杀鼠剂。保持中国贵州省威宁县草海湿地的水位并禁止侵占。 11月至3月期间,在越冬场地中留下一些未收割的田地。中国若尔盖在关键饲养期(5月至8月)控制草地牲畜,并在繁殖湖泊和沼泽周围建立保护缓冲区。限制中国纳帕海的牲畜并维持养殖区网络作为湿地)。继续调查该物种的迁徙并监测沿迁徙路线的鸟类。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包括新确定的中途停留地点,其中大多数尚未受到保护,特别是那些受到当地牧民干扰的地区。将印度拉达克的繁殖区指定为水鸟保护区。禁止在不丹的鸟类栖息地的重要区域扩建定居点。仔细规划越冬和繁殖地区的旅游/生态旅游开发。规范游客对物种的访问。教育农民并在重要领域实施补贴,以促进适合黑颈鹤的管理,并减少干扰(2016)。
此外,对公众,特别是学生,教师和决策者实施教育计划,并推广该物种作为保护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为该物种创建一个新的行动计划。监测物种及其栖息地,重点关注气候和冰川变化对繁殖栖息地的影响。建立关于化学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农药)的基线信息,以评估这些因素对黑颈鹤的影响,并且因为该物种在未来可能变得更加孤立,可能进行基因研究,尤其是在越冬地区内的越冬群体之间和之间(2016年)。
建立保护区
中国在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地,迁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甘肃阿克塞的大苏干湖、小苏干湖、玉门的甘海子、碌曲的尕海,青海玉树的隆宝滩,云南宁浪的泸沽湖、中甸的碧塔海、纳帕海,贵州的草海等。与此同时,中国鸟类学者还与国际鹤类基金会等进行合作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黑颈鹤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化内涵
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对黑颈鹤十分喜爱,称之为“仙鹤”、“神鸟”、“吉祥鸟”。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流传极广的民间巨作,描写岭国的格萨尔王降伏各地妖魔,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茉在被巴扎那保国的霍尔王族黄帐王俘虏之后,写信向格萨尔王求救时,便是派去3只仙鹤送的信,尼玛泽仁绘制的“珠茉遣鹤送信”(唐卡)画,深受藏族人民喜爱。
中国人民对黑颈鹤有很深的感情,俗称为“青庄”、“冲虫”、“干鹅”等,藏语中则叫做“哥塞达日子”,即“牧马人”,有高尚、纯洁、权威的意思。藏族同胞不仅把它看作“神鸟”,按照它的叫声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还把它当作“神医”,当有人骨折时,就在它巢中的卵上画上一个黑色的圆圈,使雌鸟误以为卵要裂开,就会从远处衔来一种“接骨石”,放在巢中,以免卵壳裂开。人们将这个“接骨石”偷偷地取走,就能治好骨折。
据说越冬地的黑颈鹤还与当地的居民互相订下过诺言,当地人决不猎杀黑颈鹤,黑颈鹤也不喝清明节的水,不吃成熟的庄稼。所以每年清明节之前,黑颈鹤就飞到北方去繁殖,到了庄稼收割之后,才又回到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