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鸟类 > 鸡形目
鸡形目
苏拉冢雉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6

苏拉冢雉(学名:Megapodius bernsteinii):是印尼特有的一种大型的地栖鸟类。体长55-60厘米。头上有尖耸的羽冠,脸部裸出,呈红色;头部、颈部和尾羽的上面均为深灰色,背部栗色,胸部和腹部为红褐色。它的嘴为黄绿色,短厚而弯曲。一双巨大的腿脚强健而有力,有一部分裸出,也呈黄绿色,与家鸡相似,但后爪特长,非常适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

苏拉冢雉.jpg

苏拉冢雉的蛋很大,约有家鸡大小的五倍。雌鸡生蛋后会将蛋埋在沙穴中,让地热或阳光来孵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及之间的各岛屿。
中文学名
苏拉冢雉
拉丁学名
Megapodius bernsteinii
别    称
苏拉威西冢雉、西里伯斯大头鸡、巨脚鸟、营冢鸟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    纲
今鸟亚纲
鸡形目
冢雉科
苏拉冢雉属
苏拉冢雉
命名者及年代
Schlegel, 1866
英文名称
Sula Scrubfowl























形态特征

苏拉冢雉是一种大型的地栖鸟类,体长35厘米,是典型的营冢鸟 它的长相十分奇特,头上有耸立的羽冠,脸部裸出,呈红色;头部、颈部和尾羽的上面均为铁灰色, 背部栗色,胸部和腹部为红褐色;羽毛相当均匀。脸上眼睛周围有粉红色;嘴为黄绿色,短厚而弯曲。有非常短的尾巴和及相当长的脖子和腿。一双巨大的腿脚橙色或红色,强健而有力,有一部分裸出。与家鸡相似,但后爪特长,非常适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所以又有“巨脚鸟”之称。


栖息环境


栖息地包括低地森林以及在森林和农田附近的密集灌木,海拔高达450米。并在辽阔的沙地、火山土壤或沿海海滩筑巢,筑巢地点包括沙滩,湖岸和河岸。

生活习性

在晚间活动,主要是在黎明和黄昏的时间。性情孤僻,常单独活动,即使在繁殖季节也很少成对活动。飞翔能力较弱,但非常善于奔走。喜欢发出嘈杂的高频率鸣叫声。食物是植物的花、种子、果实等,主要吃果实、种子、蚁、白蚁、甲虫及其他细小的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苏拉冢雉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班加岛和苏拉群岛,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之间的各岛屿。

繁殖方式

雏鸡孵化后会钻出沙地,并躲在森林中。幼鸟能够飞行,完全独立于父母。它们会自行觅食及保护自己,免受蜥蜴、网纹蟒、野猪或野猫等掠食者的袭击。
苏拉冢雉是一夫一妻制的,经常留在伴侣的附近。在繁殖季节里,苏拉冢雉只产卵,不孵卵,这种繁殖行为十分特殊,与绝大多数鸟类大不相同。苏拉冢雉的蛋很大,约有家鸡大小的五倍。雌鸟仅在受到阳光曝晒的海滨沙土挖一个洞,然后将卵产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样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内保持的温度进行孵化。雌鸟产卵之后就完事大吉,再也不用回到土冢,也不对土冢中的温度进行调控。因此,土冢中能够保持一个适宜的孵化温度显然是依赖于雌鸟对这个洞的位置进行精心选择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孵卵方式,才使这种鸟类被称为“冢雉”或“营冢鸟”。也有人称它为自然界中的“孵卵器”创始者。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自1972年起,苏拉冢雉已受到印尼政府的保护。由于失去栖息地,有限的分布地、雏鸡的高死亡率及过度猎杀,苏拉冢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上一篇:新几内亚冢雉
下一篇:马累冢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