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白喉针尾雨燕
【拉丁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
【英文名称】White-throated Needletail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雨燕目、雨燕科、针尾雨燕属
白喉针尾雨燕(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雨燕科针尾雨燕属的一中鸟类。头顶至后颈黑褐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背、肩、腰丝光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羽羽轴末端延长呈针状。翼覆羽和飞羽黑色,具紫蓝色和绿色金属光彩。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等开阔地带。主要以双翅目、蚂蚁、鞘翅目等飞行性昆虫为食。捕食在空中,边飞边捕食,有时也近地面或水面低空飞行捕食。营巢于悬岩石缝和树洞中。每窝产卵2~6枚。
形态特征:额灰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褐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背、肩、腰丝光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羽羽轴末端延长呈针状。翼覆羽和飞羽黑色,具紫蓝色和绿色金属光彩。飞羽内侧边缘较淡,呈烟色,最内侧飞羽的内侧白色。颏、喉白色;胸、腹烟棕色或灰褐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12~145克,♀110~150克;体长♂192~205毫米,♀194~204毫米;嘴峰♂8.5~11毫米,♀8~10毫米;翅♂193~209毫米,♀195~212毫米;尾♂47~73毫米,♀53~68毫米,跗跖♂14~21毫米,♀14~23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等开阔地带。
生活习性:常成群在森林上空飞翔,尤其是开阔的林中河谷地带。有时亦见单只或成对飞翔。飞翔快速,时而冲向高空,时而急剧直下,发出“嗖嗖”声响,是鸟类中飞行速度最快的种类之一。主要以双翅目、蚂蚁、鞘翅目等飞行性昆虫为食。捕食在空中,边飞边捕食,有时也近地面或水面低空飞行捕食。
白喉针尾雨燕是夏候鸟。春季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澳大利亚、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泰国、东帝汶、越南。
旅鸟:阿富汗、孟加拉国、斐济、芬兰、关岛、爱尔兰、哈萨克斯坦、马尔代夫、马耳他、毛里求斯、缅甸、新喀里多尼亚、挪威、塞舌尔、西班牙、英国、美国。
中国分布
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河北北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东南部和台湾等地。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悬岩石缝和树洞中。每窝产卵2~6枚。卵白色,大小为27.5~32.2×17.5~19.5毫米。
亚红分化:
4亚种 | ||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1. |
白喉针尾雨燕指名亚种 |
Hirundapus caudacutus caudacutus |
2. |
白喉针尾雨燕西南亚种 |
Hirundapus caudacutus nudipes |
3. |
白喉针尾雨燕台湾亚种 |
Hirundapus caudacutus formosanus |
4. |
白喉针尾雨燕中南亚种 |
Hirundapus caudacutus bourreti |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①白喉针尾雨燕指名亚种(查无图片)
白喉针尾雨燕指名亚种(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 caudacutus(Latham,1801))是白喉针尾雨燕的一个亚种。
外形特征:体大(20厘米)的偏黑色雨燕。颏及喉白色,尾下覆羽白色,三级飞羽具小块白色;背褐,上具银白色马鞍形斑块。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华东、华南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似其他针尾雨燕。快速飞越森林及山脊。有时低飞于水上取食。
②白喉针尾雨燕西南亚种
白喉针尾雨燕西南亚种(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 nudipes(Hodgson,1836))是白喉针尾雨燕的一个亚种。
外形特征:雄性成鸟头、颈黑色,具蓝色反光;背淡灰褐色,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似头,为黑色,具蓝色反光,尾羽羽轴在末端成针状。翼黑色,具蓝色反光,与头、尾相同;翼羽的内羽片为灰褐色;三级飞羽的内羽片为白色,形成一大白斑。颏、喉白色;胸、腹深褐色;尾下覆羽白色。雌雄鸟羽色完全相同。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褐色爪褐色。
鉴别特征∶体羽大都黑褐色而具蓝色金属反光;额、颏及喉白色;跗蹠短,4趾均向前;尾羽羽轴突出呈针状。
地理分布:中国区域:终年留居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东部,东抵四川二郎山、茂汶及西南部和云南西部腾冲、高黎贡山北段和中段地区。
世界区域:喜马拉雅山脉和爪哇。
③白喉针尾雨燕台湾亚种(查无图片)
白喉针尾雨燕台湾亚种(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 formosanus(Yamashina,1936))是白喉针尾雨燕的一个亚种。
外形特征:体大(20厘米)的偏黑色雨燕。颏及喉白色,尾下覆羽白色,三级飞羽具小块白色;背褐,上具银白色马鞍形斑块。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台湾
生活习性:似其他针尾雨燕。快速飞越森林及山脊。有时低飞于水上取食。
④白喉针尾雨燕中南亚种(查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