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攀登,跳跃,行动敏捷,胆小易惊,有较强的领地意识。能发出8种不同的声音用于警报、注意、接触和防御。食物以虫类为主,也可食用幼鸟、鸟蛋、谷类、果类、树叶等。主要分布在克拉地峡以北的东南亚地区。
- 树鼩
- Tupaia belangeri
- 中缅树鼩,北树鼩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真兽亚纲
- 树鼩目
- 树鼩科
- 树鼩属
- 树鼩
- 依据标准不同,可分为2种或8种
- 东南亚
- Wagner,1841
- Northern Tree Shrew
- 无危(LC) IUCN标准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树鼩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和常绿森林和次生林,喜欢潮湿的环境,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湿度至少在45到50%之间,同时也常出现在灌木丛、人工种植园和乡村花园中 。野生树鼩多在丘陵,平原近农舍旁的灌木丘林里活动,有时出入于农舍园宅,行动灵活,在土堆挖洞作穴,亦有在树上筑巢,常见单个出没于丛林或村道、园内。
生活习性
树鼩以黎明和黄昏时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少 ,善攀登,跳跃,行动敏捷,胆小易惊 ,雌性成对生活,不群居,雄性凶暴,两雄相处常互相咬斗 ,有较强的领地意识,使用气味标记来指示其领地的范围。能发出8种不同的声音用于警报、注意、接触和防御,其声音范围从0.4hz到20khz,声音结构取决于个体的状态和动机,音调随着恐惧的增加而增加。食物以虫类为主,也可食用幼鸟、鸟蛋、谷类、果类、树叶等。
分布范围
树鼩主要分布在克拉地峡以北的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孟加拉国、缅甸、印度东北部和尼泊尔、中国南部、柬埔寨、老挝、越南以及中国海南在内的沿海岛屿 。从经纬度来说,它们分布在北纬28度~南纬9度,东经35~122度的地区内 。
繁殖方式
树鼩是一夫一妻制,如果雌性树鼩接受雄性树鼩,它们将形成稳定的繁殖对,并继续在一起繁殖。树鼩交配繁殖并没有特定的时间,也没有发现季节性高峰期,可在一年的任何时间进行。雌性树鼩发情期为8至12天,妊娠期约为41到45天,每次产仔1至5只 。刚出生幼仔体重约10克,头射约长6.4厘米,尾长约3.8厘米,全身无毛,皮肤粉红,眼闭,只会蠕动,5至6天皮肤变黑,开始长毛,14至21天开眼,3周开始走动,4周可跳动,5至6周断奶而独立生活 ,4至5个月达到性成熟。哺育幼仔期间,雌性树鼩每48小时只返回一次给幼仔喂奶,在30到35天的时间内与幼仔接触少于2小时,雄性不参与照料幼仔。雌性树鼩如长时间受惊,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出现不育症、堕胎,甚至产后吃仔等现象 。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树鼩指名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belangeri | Wagner,1841 |
2 | 树鼩滇西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 Anderson,1879 |
序号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树鼩阿萨姆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assamensis | Wroughton, 1921 |
2 | 树鼩滇西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 Anderson, 1879 |
3 | 树鼩高黎贡山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gaoligongensis | Wang, 1987 |
4 | 树鼩喜马拉雅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lepcha | Thomas, 1922 |
5 | 树鼩海南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modesta | G. Allen, 1906 |
6 | 树鼩越北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tonquinia | Thomas, 1925 |
7 | 树鼩瑶山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yaoshanensis | Wang, 1987 |
8 | 树鼩滇南亚种 | Tupaia belangeri yunalis | Thomas, 1914 |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主要价值
树鼩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其亲缘关系与灵长类最接近(约93.4%),在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系统(脑功能)、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近似,与灵长类动物比较,其自身具有体型小、繁殖周期短、易于实验操作、饲养成本低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手足口、代谢性综合征、抑郁症和“应急”等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及机理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