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带翠鸟(学名:Alcedo euryzona):体长17厘米,体重34-38克。雄性蓝带翠鸟的背羽是黑色,中间有一络翠蓝色羽毛。在后颈部和脸颊下有一大块白斑。胸腹部桔黄色,在肩胛和尾巴及翅膀上都有醒目的天蓝色斑块,与黑色的身体形成明显的对比。腿爪桔红色,虹膜深棕色。雌鸟的体羽深褐色,没有蓝色带。胸、腹部、脖子、小尾巴和子翼是橙红色。 颌骨深灰黑色,下部红橙色。
- 蓝带翠鸟
- Alcedo euryzona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今鸟亚纲
- 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翠鸟属
- 蓝带翠鸟
- 2亚种
- Temminck, 1830
- Blue-banded Kingfisher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栖息于婆罗洲,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在溪流和原始雨林小河流的沿岸很普遍,特别是在上游和部分河流的支流。在森林地区,也被观察到。活动范围在100米的距离。海拔1250米,在婆罗洲的爪哇岛1500米实属罕见。在马来西亚高达850米的溪流附近的红树林也能看到。定居,但仅限于苏门答腊。
生活习性
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繁殖方式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亚种分化
1. | 蓝带翠鸟指名亚种 | Alcedo euryzona euryzona | 分布于爪哇岛。 |
2. | 蓝带翠鸟婆罗洲亚种 | Alcedo euryzona peninsulae | 分布于缅甸、泰国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
分布范围
蓝带翠鸟是东南亚地方性物种,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圴有分布。在缅甸和泰国罕见。
种群现状
蓝带翠鸟主要局限于低地森林的河流附近,因此物种数量被怀疑正在迅速和持续的下降,作为栖息地和整个生存地域都在丧失和被破坏的原因所致。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